教育部第三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出爐,學校在一流課程建設上再獲殊榮,2門課程成功獲批。分別是建筑與規劃學院何玉會教師團隊《園林工程》和文化創意產業學院鄭煜教師團隊《項目集訓營》,再次展現長建風采。

這份榮譽的背后是教師團隊的辛勤付出。接下來,讓我們走進她們的開發故事,探尋教學的創新密碼。
課程名稱:《園林工程》
入選類別: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課程負責人:何玉會

《園林工程》為園林和風景園林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它融合了生態學、建筑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的知識,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園林工程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具備從事園林工程結構和施工圖設計以及現場施工管理的能力。
課程構建了“SPOC + PBL + 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體系,依托線上優質資源動態更新課程內容,破解知識交叉性強、體系架構復雜及理論實踐脫節等難題;線下通過項目驅動教學耦合虛擬仿真技術,突破實踐教學時空桎梏,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同時,重構課程內容模塊,建成多元化教學資源庫,形成閉環教學支撐體系。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素養顯著提升,學科競賽獲獎人次大幅增長;“雙師型”師資隊伍比例超80%,教改項目與成果豐碩,有效達成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組獲批校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課程先后被評為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吉林省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優秀案例、省級和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圖1 課程發展歷程圖示
課程在改革與建設中實現了三項重要創新:
1.構建了工程項目全流程化教學體系,凸顯實踐能力培養。以園林6個單項工程為基礎模塊的實訓項目模塊,全過程貫穿思政教育,能夠與行業發展相匹配,更好地滿足園林工程實踐教學和體驗,推動了新工科背景下園林工程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賦予了課程溫度和高階性,提高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能力。
2.形成了以OBE為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元混合教學模式,彰顯人才的個性化培養。對應園林行業技能需求,以解決園林行業前沿和社會熱點問題為導向,線上,學生通過和行業專家交流,強化對園林工程重難點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線下,通過項目實戰展開師生、生生互動,形成了線上與線下、校內教師與行業專家、課堂與現場、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多元混合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為園林行業發展提供個性化人才。
3.完善了以階段性評價為主體的課程評價體系,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項目驅動+分段教學+分階培養+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搭建了階段性考核的階梯。教學環節的邏輯化、流程化和時效性使考核評價體系更具象化、多樣化和標準化。教學環節和評價體系相伴偕行,教與學更加靈活、多樣和創新,推動了知識、能力和素養目標的全面達成,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圖2 線下項目拓展與實踐

圖3 學生部分獲獎展示

圖4 教師部分成果展示
課程名稱:《項目集訓營》
入選類別: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課程負責人:鄭煜

《項目集訓營》是學校電子商務、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以服務吉林“六新產業”為導向,聚焦學生營銷策劃實戰能力培養。課程貫穿本科階段全過程,在建設過程中經歷了教學方法改革期、知識體系建設期、教學模式形成期。

圖1 課程發展歷程圖示
課程在改革與建設中實現了三項重要創新:
1.以學生能力發展路徑為主線,重構教學內容體系。課程緊扣營銷策劃人才能力模型,系統梳理項目運營各環節所需知識技能,構建“ECATS+N”跨學科知識圖譜,將電商運營、文化傳播、藝術設計、技術工具和營銷策略等模塊有機整合,并持續融入產業前沿案例與思政資源,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無縫銜接,層層遞進支撐學生全周期成長。

圖2 “ECATS+N”管藝交叉知識體系
2.以項目實戰驅動為核心,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課程首創“五階六環”項目化教學模式,依托真實企業項目與競賽課題,融合案例教學、啟發引導、團隊研討、角色模擬等多種方法,實施分階分層培養?;A階段夯實策劃理論,進階階段強化實戰運營與創新思維,高水平學生則通過孵化創業項目、參與“互聯網+”“挑戰杯”等競賽,全面提升策劃執行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圖3 五階六環項目驅動化教學設計圖

圖4 真實項目進課堂
3.以過程成長為導向,構建多元動態評價體系。突破傳統結果評價局限,建立覆蓋五學期、多主體參與的形成性評價機制,依托AI動態追蹤記錄學生任務完成度、能力進階與思政素養表現,生成個性化能力畫像,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優”,推動學生自主性、體驗式和持續性學習,有效保障產教融合育人實效。
課程建設以來,累計孵化項目2000余個,服務地方企業超百家,學生獲國家級、省級獎項500余項,育人成效顯著。建成全國首個“吉林六新產業思政與項目資源庫”,并獲評省級金課、一流課程等多項榮譽,成效顯著,輻射廣泛。

圖5 學生部分獲獎展示

圖6 教師部分獲獎展示
從團隊協同攻關到課堂范式重塑,兩個教師團隊的課程里沉淀了數不清的推敲與實踐,它早已超越知識傳遞的傳統框架,成為鍛造學生直面真問題、解決真難題的主戰場。一路走來,正是那份對教學的熾熱與執著,燃亮了學子的成長之路,讓知識與實踐的繁花,一路盛放。
近年來,學校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積極響應實施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的戰略部署,改革和創新教學方式,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此次獲批的2門課程以“兩性一度”為標準,推動了教學理念、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推動課堂革命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具有較強的示范引領作用,是學校課程建設的重大突破。學校將以國家級一流課程建設為引領,以打造高質量課程為目標,持續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系統推進課程體系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來源:教務處
初審:何志超
復審:吳秋實
終審:李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