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學校“三個三”發展戰略部署,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學校教師教學發展處推出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系列工作坊。活動聚焦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需求,通過學校和各教學單位輪流承辦的形式,著力打造智能教育教學創新共同體。第十三期活動由交通學院承辦。
近日,交通學院舉辦“AI賦能教師教學:開啟教育創新新時代”主題工作坊。活動由交通學院副院長李國棟主講,學院全體教師參與學習研討。

李國棟以“AI賦能教師教學的核心價值與背景”為切入點,系統闡釋AI技術在交通教育領域的場景化應用。他指出,通過秘塔AI、訊飛智文等工具可自動生成含BIM模型的課件框架,結合交通工程案例庫的應用,使教師備課效率顯著提升了50%。在精準教學方面,依托AI學習行為分析系統,能夠實時追蹤學生在《瀝青材料學》《道路設計》等課程的學習情況,通過分析答題時間與錯誤模式,可精準識別學生對瀝青老化機理等知識點的理解短板,并生成“一人一策”的個性化學習路徑。未來學院計劃構建基于VR技術的“山嶺區道路施工虛擬實驗室”,該平臺通過AI系統模擬暴雨、巖爆等極端工況,旨在使學生通過交互式操作,獲得在復雜險峻環境中進行道路選線與應急處置的實踐能力。
針對AI技術如何融入工程教育并避免“工具化”誤區這一議題,院長陳東豐與李國棟進行了深入交流。李國棟提出構建“AI效率工具+教師價值引領”的協同生態。他以“橋梁智能監測”教學實踐為例闡述這一理念:AI主要承擔結構應力數據分析等技術性工作,教師則聚焦引導學生理解數據背后的工程倫理內涵——如災害預警中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人機協同,切實提升學生在專業技術與人文素養方面的綜合能力。陳東豐院長對李國棟教授在這一領域的探索與實踐給予了高度肯定。
未來,交通學院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驅動,持續深化“數字賦能、科教融匯”,推動智能技術與教育實踐深度融合,積極探索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新路徑,為我國智慧建造的發展培育兼具技術創新力與人文情懷的新一代建設者。
來源:交通學院、教師教學發展處
初審:鐘至柔
復審:李睿
終審:李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