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準把握教學創新大賽的核心要求?如何將日常教學積累轉化為賽場上的競爭力?為解答這些困擾一線教師的難題,助力教師深入理解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評審規則,提升教學創新設計與實踐能力,能夠在更高水平的競賽舞臺上展現風采,10月14日下午,學?;A教學部舉辦了一場專題教學沙龍,特邀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竇可陽教授蒞臨講授。本次沙龍聚焦大賽核心賽道要求、材料準備要點及課程建設經驗等方面。整場活動由基礎教學部副主任邱鵬程主持,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基礎部全體教師參加,現場研討氛圍熱烈而深入。
在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過程中,教師普遍面臨“創新點提煉不突出”“材料呈現邏輯不清晰”等問題。竇可陽教授圍繞上述問題從比賽與日常、何以謂人文、備賽的步驟、課程在成長、實用建議等五大模塊作深度分享。

竇可陽教授首先分析了教學比賽與日常教學的核心差異,他指出教學比賽要求將教學過程提煉為對評委更具吸引力的片段介紹,強調教學法和教學效果,而非逐字復述日常授課,而日常教學則側重于完整的教學流程。他強調在文科教學比賽中,教學設計的亮點在于能否將文本、歷史等人文內容,與社會思潮、國際事件或深層次的人性探討相結合,引發學生的共鳴和思考,切記避免使用過于公式化和機械刻板的表達方式,著重突出個人教學風格和課程的獨特性,展示出教學過程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性和啟發性。
在賽前準備階段,竇可陽教授建議參賽者需深入理解教學比賽四大模塊(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重難點突破、立德樹人等)的評審要點。要密切關注國家及教育部發布的教育政策和講話,確保教學內容與國家教育戰略保持一致。教學創新的“新”究竟在何處?他給出了清晰的答案,創新必須根植于“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革命。 從“講授”到“探究”,必須大幅減少單向灌輸,設計更多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環節,讓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課堂中得到真實可見的提升。積極利用AI等工具進行教學創新,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與時俱進,使其貼近國家戰略導向并服務于學生未來。
整場沙龍持續近兩小時,內容充實,案例生動,如同一場“及時雨”為老師們廓清了迷霧。與會教師紛紛表示受益匪淺。馬曉倫老師感慨說道,“之前我們的備賽更多是‘美好設想’,今天終于拿到了‘施工圖’。特別是竇教授提供的具體方法和路徑,非常具有操作性,讓我們能更清醒、更扎實地走向賽場”。
邱鵬程在總結環節中說,本次教學沙龍的成功舉辦,不僅為學校教師備戰更高級別的教學創新大賽提供了精準指導,更在全校范圍內營造了崇尚教學、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圍。相信以此為契機,將有更多教師投身教學創新的探索與實踐,以“創新”為帆,共同駛向教育教學的“深藍”,為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基礎教研部
初審:遲楓
復審:邱鵬程
終審:李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