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學校“三個三”發展戰略部署,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學校教師教學發展處推出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系列工作坊。活動聚焦教育教學數字化轉型需求,通過學校和各教學單位輪流承辦的形式,著力打造智能教育教學創新共同體。第十五期活動由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承辦。
近日,人工智能產業學院舉辦“AI賦能‘機械原理’數智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主題工作坊。活動特邀吉林大學王聰慧教授擔任主講嘉賓,學院全體教師參與學習交流。

一、破局傳統教學:AI賦能機械原理的三大落地場景
王聰慧教授直指當前機械原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三大局限:一是復雜機械結構多依賴靜態教具演示,學生難以直觀理解動態過程;二是作業批改依賴人工,耗時長且反饋滯后;三是課堂互動形式單一,多為“教師講、學生聽”,缺乏實踐試錯環節。她強調,人工智能技術正可通過三維動態仿真、作業智能批改與虛擬互動實驗等方式,系統性地革新“教、學、評”全鏈條。
二、聚焦融合路徑:解析AI技術在課程中的三維應用
在深入探討AI技術與機械原理課程的具體融合路徑時,王聰慧教授從三個維度展開了細致講解。她指出在結構演示層面,通過AI虛擬仿真構建三維動態模型,可直觀展示連桿、凸輪等復雜機構的運動原理,突破傳統教具的靜態局限;在作業評價方面,搭建基于AI的機械原理作業智能批改系統,利用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技術,實現對計算、設計類作業的自動批改與精準反饋,極大提升教學效率;在課堂互動環節,通過開發融合智能問答與學情分析的互動教學案例,打造個性化、沉浸式的課堂互動場景,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熱情。
三、展望未來趨勢:平衡技術與教學,共繪數智課程藍圖
王聰慧教授強調,AI賦能必須注重“技術適配性”與“教學本質性”的平衡。一方面要緊跟技術前沿,推動虛擬仿真、智能批改、互動課堂等模塊迭代升級;另一方面要回歸教學初心,以技術為支撐,助力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培養工程思維與創新能力。她還結合自身課程建設經驗,分享了從需求分析、技術選型到效果評估的完整建設流程,為教師們提供了可落地的實踐范式。與會教師圍繞AI工具在具體教學場景中的實施難點、資源建設與技術協同等實際問題,王聰慧教授結合自身豐富的課程建設經驗,逐一給予專業而具體的指導建議,并分享了可供直接使用的教學資源。王聰慧教授倡議,期待更多教師能積極參與到此輪教學變革,共同推進機械學科教育向智能化、個性化、高效化方向發展,使AI賦能的課堂教學煥發新的活力。
本次工作坊為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探索AI與機械原理課程深度融合構建了有效的交流平臺。參會教師通過本次活動,深入了解了AI技術在教學中的賦能價值,系統掌握了數智課程建設的實施路徑與方法。未來,學院將持續推動AI技術與專業教學的有機融合,支持教師將所學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切實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為培養兼具工程素養與數智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筑牢根基。
來源: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教師教學發展處
初審:鐘至柔
復審:李睿
終審:李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