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推動AI技術與建筑類教育深度融合,將首次研討會達成的理念共識轉化為可落地的教學方案,11月5日上午,學校建筑與規劃學院舉辦“AI賦能建筑教育——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落地研討會”(系列研討會Ⅱ)。本次研討聚焦解構智能時代建筑教育變革新范式與跨專業協同機制,通過主題報告、案例演示、互動研討等形式,共同探索AI賦能建筑教育的具象路徑。學校教務處副處長吳秋實,學院特聘專家王聰榮教授,以及學院全體教師參加。

會議伊始,主持人張蕾副院長介紹了本次研討會的核心目標——承接首次會議成果,從“理念探討”走向“實踐落地”,并詳細解讀了議程安排,為整場會議劃定清晰方向。
主題報告領航:解構智能時代建筑教育變革新范式
王聰榮教授以“智能時代的建筑教育變革——從原理教學到人機協同的設計思維重塑”為主題作報告。報告直指當前建筑教育存在的教學內容滯后技術發展、理論與實踐割裂、重形式輕數據、跨學科整合不足四大痛點,提出“原理—數據—AI—設計”四維融合框架,通過AI作為認知引擎解碼案例、以設計為實踐載體落地數據驅動、將原理轉化為可計算參數、構建閉環迭代體系的四大路徑破解難題,并分享了“智能設計原理解碼器”四周閉環課程實驗(原理參數化建模、AI診斷反饋、生成演化設計、批判性重構展示),最后展望了教學模式向探究式學習轉型、培養“設計策展人”、以核心課程帶動體系升級、構建“智能為體、人文為魂、原理為脈”新范式的未來方向。

分專業案例解析:解鎖AI融合具象路徑
在分階段案例解析環節,三個專業教師代表結合主題報告核心思路,依次分享了AI與本專業設計原理融合的實操經驗與成果,讓抽象的教學框架轉化為具體的課堂實踐。
建筑學專業栗勇澤老師聚焦“方案生成與性能優化”兩大核心環節,現場演示了小庫XKool生成式設計平臺的操作流程,通過實例展示AI如何將“采光通風”等原理參數轉化為設計方案。同時分享了Honeybee+TensorFlow在節能策略迭代中的應用案例,展現AI技術在驗證設計原理、提升方案科學性上的價值。

城鄉規劃專業呂國偉老師以“AI重塑城鄉規劃?規劃師的‘破局之道’”為主題匯報,呼應吳志強院士“Human+AI是人類創造力、決策力與AI高效計算力結合的全新人機交互模式”的觀點。他分享了兩大實踐案例:通過GIS與AI算法實現人口流動預測,為功能布局優化提供數據支撐。借助AI沖突檢測系統識別規劃消防通道隱患,彌補人工審查疏漏,既提升效率又強化方案合規性,凸顯規劃師核心價值與AI工具的協同效應。

風景園林專業劉媛媛老師帶來了視覺風格遷移技術與NeRF動態漫游視頻生成技術的創新應用。前者通過AI算法實現“植物配置與場地適配”原理的可視化呈現,后者則讓景觀設計成果動態化展示,讓“空間序列”等原理更易被學生理解與應用。

案例分享后,現場開啟互動答疑環節。教師們圍繞“原理參數化轉化難點”“AI反饋與人工指導的平衡”等問題展開熱烈交流,王聰榮教授逐一回應并給出針對性建議,進一步深化了案例成果的推廣價值。
機制探討破局:構建三專協同AI教學生態
在機制探討環節,王聰榮教授圍繞“AI賦能?三專共融”核心,提出推動建筑、規劃、風景園林三專業協同的五大機制。一是共建“AI+三專”聯合教研室,打破專業壁壘;二是推行“科研反哺教學”認定機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三是建立“AI能力成長檔案”,助力教師精準提升技能;四是設立“跨專業教學成果獎”,激勵協同創新;五是打造“AI教育創新實驗室”,提供硬件與平臺支持。同時明確課程AI融合需遵循“基礎滲透、高階融合”的漸進式結構,強調“AI是工具,人是決策者”的核心原則,通過機制保障推動三專業從“各自探索”邁向“協同共創”。

總結部署:邁向智能化教學生態建設新階段
會議最后,張蕾對本次研討會成果進行匯總,并公布了第三次研討會的籌備方向,強調智能時代的建筑教育變革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以原理為脈、以AI為翼的創新發展,號召全體教師積極參與AI教學創新實踐,持續推動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雙提升。

此次系列研討會Ⅱ的成功舉辦,不僅厘清了AI與建筑設計原理融合的核心邏輯,更提供了可落地的教學方案與協同機制。未來,建筑與規劃學院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持續推進AI賦能教育的深度探索,讓智能化教學真正服務于復合型建筑人才的培養,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來源:建筑與規劃學院
初審:滕佳佳
復審:張蕾
終審:李英杰
